小熊猫属

小熊猫属(学名:Ailurus),也叫红熊猫、红猫熊或九节狼,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小熊猫有着红褐色的皮毛和长而蓬松的尾巴,且由于前肢较短,所以步态摇摆蹒跚。小熊猫体型比家猫略大,躯干更长且体重较重。它是一种树栖运动动物,主要以竹笋为主食,但也会杂食禽蛋、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它是一种独居动物,黄昏到黎明是其主要活动期,而白天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栖状态。

由于野外成年生存数量预估不足10,000只,小熊猫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归为濒危物种。尽管小熊猫受到其范围内国家的法律保护,但是面临栖息地破坏、栖息地零碎化、偷猎以及近交衰退的种种威胁,其数量仍在不断减少。

它最开始被列为浣熊科或熊科,但系统发生学研究支持小熊猫所属的小熊猫科为一独立演化支系,且和鼬科、浣熊科同属鼬总科。小熊猫与现生熊科动物中相对较基群的大熊猫并无紧密关系,目前本属已知有两物种。

 

 

·特征

·栖息地分布

·种类

·生理与行为

·饮食

·繁殖

·威胁

·BACK

 

 

保护

小熊猫被列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中;由于野外种群数量估计仅有10000只,且有继续减少的趋势,这类物种自2008年起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在小熊猫共142,000平方千米(55,000平方英里)的潜在栖息地中,只有约为不到一半的面积被它们实际使用着。由于其腼腆且隐秘的天性以及昼伏夜出的习惯,人类观察小熊猫十分困难。因此,野外的种群数量统计取决于种群密度的估计,而非直接记录。

世界范围内,有估计认为小熊猫数量少于2500只,也有估计认为有16000至20000只。1999年,中国境内的总体数量在约3000至7000只之间;2001年,印度的野外种群数量在约5000至6000只之间;尼泊尔地区估计只有几百只,不丹与缅甸则没有记录。

小熊猫的数量很难被确定,原因之一是很多动物都易被错当成小熊猫。比如不丹一个报导曾声称小熊猫依然普遍存在,更拿出照片作证明;但这张照片中的动物实际是一种麝猫。

所有有小熊猫分布的国家都已对它们采取防护措施,且捕猎是违法行为;而各国制定的保育措施则各有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了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涵盖了42.4%的小熊猫栖息地。
印度在锡金邦、阿鲁纳恰尔邦和西孟加拉邦的已知或可能的小熊猫栖息地设有20个保护区(如金城章嘉国家公园、那德哈国家公园和辛加利拉国家公园),以及一项联合保护小熊猫政策。
在尼泊尔,已知有小熊猫出没在蓝塘国家公园、萨加玛塔国家公园、马卡鲁巴伦国家公园、拉拉国家公园、安纳布尔纳峰保护区、干城章嘉峰保护区和多尔帕坦禁猎保护区。
不丹有五个自然保护区支持小熊猫繁殖和保护。
缅甸有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至少有一个保护区住有小熊猫。
自然状态下的保护措施
尼泊尔东部伊拉姆地区一个社区管理的森林是15只小熊猫的家园,该社区以包括提供寄宿家庭在内的旅游参观活动获取收入。阿鲁纳恰尔邦高海拔地区的五个村庄成立了庞臣小熊猫保护联盟(Pangchen Red Panda Conservation Alliance),在海拔2,500米(8,200英尺)到4,000米(13,000英尺)间,设立了面积达200平方千米(77平方英里)的社区保护森林。

 

人工饲养

小熊猫很能适应圈养环境,并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都十分常见。1992年时,已有超过300只小熊猫幼崽出生在圈养环境下,并且有300多只的小熊猫生活在全世界85家机构内。2001年时,有182只小熊猫生活在北美洲动物园内。2006年,国际血统证书列出全世界公园和动物园共有超过800只小熊猫,其中有511只小熊猫指名亚种被饲养在173家机构中,306只小熊猫川西亚种被饲养在81家机构中。

国际血统证书目前由荷兰鹿特丹公园管理,并与国际小熊猫管理组织合作,协调北美洲的“物种存活计划”、欧洲的“欧洲濒危物种方案”以及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中国的其它圈养繁殖计划。2009年,位于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的诺克斯维尔动物园内的小熊猫与特殊展品馆馆长莎拉·格拉斯被任命为北美小熊猫生存计划的协调员。在西半球,诺克斯维尔动物园有着数量最多的圈养小熊猫幼崽(2011年8月有101只);全球范围内,只有荷兰鹿特丹动物园有着比它更多的圈养小熊猫幼崽。

杭州动物园有只小熊猫越狱出走242天才被从西湖边找回,被找到时毛色比之前在动物园时还要鲜亮,启发动物园饲养小熊猫应该食物多样化。

印度大吉岭的帕德马贾·奈杜喜马拉雅公园在2003年的8月和11月,成功在野外放生了四只圈养小熊猫。

 

有关名人轶事

小熊猫曾作为送给印度前首相英迪拉·甘地的家族的礼物,并被放置在“一个特殊的树屋”里。

 

演化史

小熊猫被视为活化石,并只是大熊猫的一个远亲,反而与鼬总科下的其他物种有着更密切的亲缘关系。小熊猫和大熊猫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是所有现存的熊科动物、鳍足类动物(如海豹、海象)和鼬总科动物(如鼬、水獭)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数千万年前的古近纪,并曾在当时广布欧亚大陆。

东到中国、西至英国都曾发掘出过已灭绝小熊猫品种“Parailurus anglicus”的化石。1977年,考古学家在华盛顿州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古小熊猫属(Parailurus)的单齿;这一首例于北美发现的标本与欧洲先前所发现的标本几乎相同,说明了它是来自亚洲的迁移物种。2004年,一个从未在北美被发现过的小熊猫物种的牙齿,在田纳西州的格雷化石遗址被发现,这颗牙齿可以追溯到4.5至7百万年前。这类被描述为“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物种,说明了在中新世时,已有另一种更原始的小熊猫属血统居住在北美。支序分类学的专家分析认为,古小熊猫属(Parailurus)和小熊猫属(Ailurus)为姊妹群。2010年和2012年,更多“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化石在格雷化石遗址被发现。如此频繁地在格雷化石遗址发现熊猫化石说明了这类物种在这块地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在西班牙发现的小熊猫在中新世的亲属物种“Simocyon batalleri”的颅骨遗骸,说明了小熊猫和熊之间存在姊妹群关系。这一发现亦说明小熊猫的“假拇指”是对树栖运动的一种适应(而不是像大熊猫那样为了控制竹子),是脊椎动物趋同演化中最为戏剧性的例子之一。

 

分类史

目前已知最早有关小熊猫的书面记录,可追溯到13世纪的一个中国画轴,画中描绘了猎人捕猎小熊猫的场景。

1821年,托马斯·哈德威克少将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发表一篇名为《描述一类哺乳动物新种族——位于尼泊尔和雪山之间的喜马拉雅山峦处》(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of the Class Mammalia, from the Himalaya Chain of Hills Between Nepaul and the Snowy Mountains)的报告,此乃小熊猫首次在西方科学以物种身份被描述。哈德威克将其命名为“Wha”,系因“牠常常发出大声的喊叫声,类似于单词“Wha”,而且常常重复这一声音;于是这声音在当地就成了它为人所知的名字。它也叫“Chitwa””。哈德威克的这篇论文直到1827年才发表;但在那时,弗列德利克·居维叶也已发表了他的论述并附带了一张图示。在经过哈德威克本人的允许后,1827年他出版的那篇论文中已不再包括他最开始提出的分类名称,并采用了居维叶所定下的名称。

弗列德克·居维叶从兄长的继子阿尔佛雷德·杜瓦克那里得到了“发自印度北面山脉”的标本。1825年,他在发表到《哺乳动物自然历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mammifères)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二名法学名“Ailurus fulgens”和俗名“panda”。“Ailuru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αἴλουρος(ailouros),意为“猫”。“fulgens”是拉丁语中“鲜艳、光明”的意思。“Panda”是一名掌管和平和旅游罗马女神的名字,人们会在开始一段艰难旅程前向她祈祷;但“panda”一词是否是由此而来仍有质疑,后来亦有论文指出“panda”这个名字源于一种藏缅语族语言。

1847年,布莱恩·霍顿·荷吉森曾以“Ailurus ochraceus”这一名字形容某种小熊猫;由于两类物种的描述十分相似,波科克(Pocock)认为其与“Ailurus fulgens”应属同一模式,因此将这两模式都归为小熊猫指名亚种(Ailurus fulgens fulgens)。

长期以来,关于小熊猫亚种或物种的划分存在争议,一方面是传统的形态划分特征在地理分布上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一直缺乏遗传学证据的支持。关于小熊猫亚种或物种从古至今的演化历史尚不清楚。 已有研究发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周边的小熊猫和分布在中国四川、云南的小熊猫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基于这种形态差异,1902年以来小熊猫被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A. f. fulgens)和川西亚种(A. f. styani),并将怒江作为亚种分化的地理边界;近期也有分类学家根据形态差异和地理分布,将这两个亚种提升为物种,即喜马拉雅小熊猫(A. fulgens)和中华小熊猫(A. styani)(Groves 2011)。

 

命名

小熊猫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当地名称。绒巴族人称它为“sak nam”;在尼泊尔,这种动物被称为“bhalu biralo”(“熊猫”)和“habre”;尼泊尔和锡金地区的夏尔巴人称之为“ye niglva ponva”和“wah donka”;苏努瓦尔语中,“wậː”一词代表熊;塔芒语中,一种小体型、红色的熊被叫做“tāwām”;尼泊尔东部干城章嘉峰保护区的林布族人称小熊猫为“kaala”(“黑暗”),因为它们底侧皮毛是黑色的;藏族村民则把它们叫做“hoptongar”。

此外,雷金纳德·英尼斯·波科克列出了以下俗名:ye和nigálya ponya(尼泊尔语);thokya和thongwa(林布语);oakdonga、wakdonka或woker(不丹语);saknam sunam(雷布查语)。Nigálya可能是源于尼泊尔语中的निङालो(niṅālo或nĩgālo),意为一种特殊的竹子,即北美箭竹族青篱竹属,但也是对一种豹或是一种猫熊的描述。词语pónya也可能是来源于尼泊尔语中的词语पञ्जा(pajā),意思是爪,或者是पौँजा(pañjā),表示一种动物的爪。Nigálya pónya也许可以译为竹爪或爪。Nigálya pónya, nyala ponga, poonya据说是一种吃竹子的生物。熊猫的名字可能起源于panjā。

小熊猫也被称为红熊猫。许多其他语言会使用红熊猫或者是华丽的、小的作为这类物种的命名。比如,保加利亚语中的червена панда、法语中的panda roux和西班牙语中的panda rojo都是红熊猫的意思。早在至少1855年,它的一个法语名就是panda éclatant(华丽的熊猫)。在芬兰,它被叫做kultapanda(金色的熊猫)。它有各种不同的叫法:法语中petit panda(小熊猫),西班牙语中的panda menor(小熊猫),荷兰语中的kleine panda(小熊猫),俄罗斯语中的малая панда(malaya panda,“小熊猫”),朝鲜语中的애기판다(“小型熊猫”),还有日语中的“レッサーパンダ”。

其他相关的名字还有“fire cata”、“bright pandaa”和“common pandaa”。

 

感想

我们应该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避免又再度失去更多物种。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东西,避免又失去更多物种,我们应该避免像以前一样发生失去物种的悲剧。对整个生态造成破坏。

 

文字来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my/%E5%B0%8F%E7%86%8A%E7%8C%AB%E5%B1%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