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 小熊猫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野外猎杀、由和家畜竞争导致的栖息地退化以及因森林砍伐导致的栖息地消失或分裂。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每个地区各有不同,对此目前也缺乏很好的解释。比如在印度,最大的威胁似乎是栖息地消失,紧接着是偷猎;然而在中国,猎杀和偷猎似乎才是最大的威胁。据报道,在过去50年里,中国的小熊猫数量已下降了四成,而喜马拉雅西部地区的小熊猫数量可能会更低。 根据测绘学和生态学研究分析,森林砍伐会抑制小熊猫的种群扩散,加剧自然种群的分化,导致现存野生群体的严重分裂。在尼泊尔的蓝唐国家公园中,四类不同种群的30多只动物须与人类共享资源,然而1,710平方千米(660平方英里)面积中只有6%的区域适合作小熊猫的栖息地。另外,尽管就食物而言,小熊猫和家畜的直接竞争并不严重,但家畜的践踏会抑制竹子的生长。 相互之间拥有较少交流机会的小群体动物会面临着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降低甚至是灭绝的危险。此外,为了农业(包括为在山坡上修筑梯田)和获得木柴而进行皆伐也移除了可供雌性小熊猫筑巢的老树,并降低了某些竹子的再生能力。 在中国西南地区,有人会捕猎小熊猫以获取其皮毛,尤其会用其高价值的蓬松尾巴来制作帽子。这些皮毛也常常会在当地文化庆祝活动中使用;在婚礼上,按照传统,新郎会拿着兽皮,新婚夫妇也会戴上“有好运的”小熊猫尾帽。这一风俗可能产生已久,比如一幅13世纪的中国笔墨卷轴《搜山图》已描绘了捕猎疑似小熊猫的场景,但画中被辨认为小熊猫的动物外形更像小灵猫。另一方面,尼泊尔的文化和民俗中几乎没有提及过小熊猫。 在过去,小熊猫会被抓住并卖给动物园。曾有一篇1969年的文章指出,有人在17年的时间里处理过350笔小熊猫的交易。 近年来因《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颁布,这一数目已大幅下降;但是偷猎仍在继续,小熊猫常常会被高价出售给私人收藏家。在尼泊尔和印度的一些地区,小熊猫会被当作宠物饲养。 小熊猫自然出生率很低(通常每年只生产一只幼崽或一对双生崽),野外死亡率很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