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市



民族

全省的26个民族都有部分在昆明居住,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167,285人,占84.7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92,803人,占15.2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624,891人,增长29.32%,占总人口比例下降1.45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402,988人,增长45.29%,占总人口比例增加1.45个百分点。 昆明的民族可分为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哈尼族壮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和其他民族。


汉族

汉族,是大中华地区的主体民族,属于东亚人种,在世界其他地区亦有分布,如缅甸果敢族、越南艾族、明乡人,也属于汉族的分支。汉族总人口超过13亿,占世界人口约18%,以人数而言,目前是世界第1大单一族群,其总生育率一、、低于世代更替水准。汉族在古代曾经有中国人、明人、汉人、汉、唐人、华人、秦人等谓称,依据上古传说,汉族是炎帝、黄帝2个部落的后裔,故今又称炎黄子孙。其他民族对汉族的称呼有Han Chinese、Китайцы(语源为“契丹人”)、漢族(한족)、漢民族、桃花石等。

彝族

彝(yí)族(彝语北部方言:ꆈꌠ),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900多万人(2010年)。中国大陆现有彝族9830327人(2020年),为中国第七大少数名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在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越南语:Người Lô Lô),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靠近中越边境的河江、高平和老街。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少量彝族人,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回族

回族(小儿经:خُوِخُوِ‎,回回),中国民族之一,古籍又称回回或东干,世居于黄河流域西北地带,由内蒙古至山西、陕西、甘肃,以至于新疆和中亚一带,混有蒙古人、波斯人、大月氏人、塞种人、粟特人、阿拉伯人,以至于羌族与藏族等不同血统。蒙古帝国时,以突厥人为主的中亚、西亚色目人,皆统称为回回,居住在黄河西北地带的突厥部落也被包括在其中。受中亚与西亚伊斯兰教传播的影响,许多回族成为穆斯林,伊斯兰教故称为回教。元代之后,由新疆至中国南方的所有穆斯林群体,不分血统,都称为回族,因此回族遍布全中国。其中,长期居住于中国本部的族群,除了伊斯兰教信仰外,血统、语言大部分已汉化,使用汉语,从外貌上与汉族难以区分。

白族

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4大民族。云南、贵州、湖南三省是现代白族聚居地,历史上曾建立大理国。 白族自称“白伙”(白语:Baipho,白族)、“白子”(白语剑川方言:Baipzix,白语大理方言:Baipzi,白族男人)、“白尼”(剑川:Baipyvnx,大理:Baipnivx,白族女人),或者说白语的人(剑川:Baipngvpzix ho /pɛ̰˦˨ ŋv̰̩˦˨ ʦɿ˧ xo̰˦/,大理:Baipngvzzi ho)。史书上称为“白蛮”、“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在云南的历史舞台上有过重要影响。唐宋元时期云南历史上一度曾经出现过白族化的过程。

苗族

苗族(苗语湘西方言:Ghab Xongb(嘎熊)、Deb Xongb(大熊)或Deb Nceut(大楚);黔东方言:Hmub(姆)、Ghab nes(嘎闹);川黔滇方言:Hmongb;泰语:แม้ว / ม้ง;越南语:H'mông)是发源于远古长江中游,现今主要聚居于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的民族。根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苗族1100多万人,占苗族总人口的70%以上,为中国第五大民族。中国以外主要为苗族蒙人,在越南和寮国有200多万人口,在美国约有30多万人口。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哈尼族人口有1,440,029人,其中云南有1,424,990人,占哈尼族人口的98.96%。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山东、江苏、湖南、四川和广东五省哈尼族人口均超过千人,其余各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哈尼族人口分布。中国哈尼族使用哈尼语,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尼族先民为羌族,在海拔2500米山区閞垦梯田,种植水稻。哈尼族(越南语:Người Hà Nhì / 𠊛何贰)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人口17,535(1999年普查)。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自称雅尼人)在缅甸、泰国、寮国有分布。

壮族

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名称来自布獞(壮文:Bouxcuengh),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越南两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西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云南、贵州以及越南北部地区。北支壮族的主体支系之一“布依”支系在贵州省境内被划分为独立的布依族;而广西境内的布依支系则与其他北支壮族以及南支壮族一起归为壮族;越南境内主要为南支壮族,其中又以“布泰”支系与“布侬”支系最多,被分别独立为岱依族与侬族;越南境内的北支壮族因人数较少,长期受到其他民族或南支壮族影响,从而又被划分为较为传统的北支布依族(人数最少);风俗习惯上受到其他民族影响的热依族;以及南、北支混合族群山泽族。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獠、溪峒蛮、乌浒。宋代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zhuàng),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统称僮(zhuàng)族,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傣族

傣族(傣仂语:ᦺᦑ /tai˥˩/;傣阮语:ᨴᩱ/tai˧/;傣那语:ᥖᥭᥰ /tai˥/;泰语:ไทย或ไท;寮语:ໄຕ;掸语:တႆး),可以指称泰老民族,又可指称中国大陆境内的泰老民族。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称作泰族,经民族识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称呼被改为傣族。傣族是中国大陆跨境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坎底傣、寮国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泰语:ไทย /tʰaj˧/),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系出同源。 中国大陆境内的傣族,包括有傣泐(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傣阮(云南西双版纳,有几个村寨是傣阮村寨,而傣阮的主体主要位于泰国北部,此外还有寮国北部、缅甸掸邦)、傣龙(即掸族,缅甸掸邦云南德宏)、黑泰(云南金平)、傣痕(云南普洱,傣痕的主体主要位于缅甸掸邦景栋)等等。佤族对傣族称呼为“Siam”。

傈僳族

傈(Lì)僳族(傈僳语:ꓡꓲ‐ꓢꓴ ꓫꓵꓽ,缅甸语:လီဆူလူမျိုး,泰语:ลีสู่)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四川省西部及西藏东部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也融合了一部分小月氏后裔)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