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平台泛指提供人们寻找或分享兴趣、活动的线上网站,例如:Instagram、Facebook
●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的报告更显示,年轻人口的自杀率在1999至2007年间有所減少之后,2007至2016年卻跃升了56%
● 根据《异常心理学杂志》期刊研究显示2009至2017年間,美国14到17岁孩童罹患抑郁症的比率增加了60%。而12至13岁(47%)和18至21岁(46%)的人口也有与此相近的上升比率,20至21岁人口的抑郁症罹患率甚至成长兩倍。该研究更发现,2017年,年龄介于12至25岁的美国人患有重度抑郁症。
● 2004年Facebook创办,2010年Instagram创办,而青少年罹患忧郁症的病例与这些社交媒体的用户发展历程曲线是成正相关的。而社交平台的兴起,确实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有一定的关联。随着Facebook(2004年)和Instagram(2010年)的推出,青少年在虚拟社交中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时间,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减少,从而引发孤独感和社交剥夺感。
研究显示,自2007年以来,年轻人的自杀率和抑郁症患病率都有显著上升。这与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增加密切相关。社交平台虽然能够提供一种交流方式,但也可能导致比较、孤立和负面情绪的增加。
尤其是在青春期,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和社交技能发展的关键阶段,过度依赖线上社交可能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交时感到不适和焦虑。因此,找到健康的社交方式和平衡线上线下的互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同侪指的是年纪相近的人,而同侪压力或称同辈压力、朋辈压力,指的是同侪施加的的一种影响力,在青少年时期尤为明显。它可以鼓励一个人为了遵守团体社会规范而改变其态度、价值观、行为。
同侪压力一般可分为分为从众型和竞争型,分别在不同的情境中起作用。
1. 从众型同侪压力
● 从众型同侪压力是因为害怕被同侪排挤而放弃自我,顺应别人的选择,也就是”与同侪保持一致的压力”,例如拥有类似的价值观或价位相同的物品。
● 这种压力主要源于对被排挤的恐惧,导致个体可能放弃自我立场,迎合群体期望。例如,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想要融入某个社交圈而选择与众人相似的穿着、兴趣或价值观。
● 这种压力可能让他们在群体中感到更安全,但同时也可能抑制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
2. 竞争型同侪压力
● 指同侪所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 ,也就是使你‘变得优秀’的压力。
● 这种压力促使我们在与同伴的竞争中胜出,如果失败了则会变得自卑,被人轻视.
● 竞争型同侪压力则体现在对成就的追求上。青少年会感受到来自同伴的竞争,促使他们努力表现得更优秀。这种压力能激发潜能,但如果个体未能达到这些期望,可能会导致自卑和焦虑,影响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同侪压力可以成为双刃剑,既能激励青少年成长,又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教育和家庭支持在帮助青少年平衡这些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