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黑死病(英语:Black Death)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于1347–1353年间在欧亚非大陆上流行,是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开端。一般认为,该病起源于亚洲:一说起源于中亚(天山山脉附近)、一说起源东亚(大元帝国)。1346年该病已经开始在东方流行,1347年金帐汗国可汗札尼别的蒙古军队在攻打黑海城市卡法时引发了疾病的大规模传播。此病约在14世纪40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2亿人死亡,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根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60%的人死于黑死病。

黑死病刚开始被当时的作家称作“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great mortality”等等,到了16、17世纪才慢慢出现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认为这个名称是取自其中一个显著的症状,称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肤会因为皮下出血而变黑。而黑色实际上也象征忧郁、哀伤与恐惧。黑死病对欧洲人口造成严重影响,改变欧洲的社会结构,动摇当时支配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并因此使得一些少数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麻风病患者。生存与否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产生“活在当下”的一种情绪,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谈》之中所描绘的一般。

对于黑死病是鼠疫之说,在历史纪录对于黑死病的特征纪录中,有一些关于“淋巴腺肿”的描述,与19世纪起源于清朝云南地区的淋巴腺鼠疫相似(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这使得科学家与历史学家相信自14世纪开始的黑死病,与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种称为鼠疫杆菌的细菌所造成。这些细菌是寄生于跳蚤身上,并借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动物来传播。也有研究认为病源可能来自亚洲的小沙鼠。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时,9座城市中有7座透过人类身上衣物的跳蚤与头虱传播。不过由于其他疾病也有可能产生淋巴腺肿,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观点。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期间,黑死病之后,同样的疾病多次侵袭欧洲等地,造成的死亡情形与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主要疫情包括1629-1631年的意大利鼠疫、1656-1658年的那不勒斯鼠疫、1665-1666年的伦敦大瘟疫、1720-1722年的马赛大瘟疫、1772-1773年的波斯鼠疫等等。关于这些疾病的异同仍有争议,但是其致命型态似乎于18世纪消失于欧洲,而与此同时,中国明朝末期1633年-1644年也发生了“明末大鼠疫”。此后,19世纪中期云南地区则爆发了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000万人死亡。目前普遍认为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命名
中世纪的人们称这场灾难为“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great mortality ”、“great death”等等。 16世纪及17世纪初,瑞典和丹麦的年鉴第一次用“黑色的”来描述这一事件,不只是因为患者晚期的皮肤会因皮下出血变黑,更确切的是指此事件给人带来灰暗可怕的黑色恐怖阴霾。 直到1750年代,英语中才出现“黑死病(Black Death)”的描述。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