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中世纪的人们称这场灾难为“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great mortality ”、“great death”等等。 16世纪及17世纪初,瑞典和丹麦的年鉴第一次用“黑色的”来描述这一事件,不只是因为患者晚期的皮肤会因皮下出血变黑,更确切的是指此事件给人带来灰暗可怕的黑色恐怖阴霾。 直到1750年代,英语中才出现“黑死病(Black Death)”的描述。
病因
鼠疫病理
1346至1351年黑死病的蔓延。
目前解释黑死病成因的主要理论是鼠疫论。鼠疫杆菌是1894年由巴斯德研究所的法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辛在香港鼠疫大流行时发现的,当时传染至印度的瘟疫病因。腺鼠疫(Bubonic plague)与败血性鼠疫(septicaemic plague)会经由与跳蚤的直接接触而传染,其中最主要的一类跳蚤是鼠类身上的印度鼠蚤。许多细菌生活在这些跳蚤的身体中,阻塞跳蚤的胃部并使其变得饥饿。由于无法得到饱足导致跳蚤不断地叮咬宿主。在叮咬与进食的期间,跳蚤胃里的细菌便经由血液流动到开放的伤口中,使得细菌散布到新的宿主身上。此外被感染的跳蚤最后会死于饥饿。然而中世纪时代的黑死病真实菌种与成因已经不可考。
人类的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有不同的传染方式。这类鼠疫是经由血液或肺部受到感染者所咳出的唾液来散布,而这些部位的感染,可能是始于淋巴腺类型鼠疫。以空气为传播方式的细菌,可能被附近的人吸入,造成肺部与喉咙的直接感染,而不需经过淋巴腺。
鼠疫杆菌生活在泥土中,以皮外寄生(ectoparasites)的方式生存于啮齿类与人类身上。Michel Drancourt将这些细菌的生态整理出散布模型。对于草原土拨鼠所做的动物鼠疫(epizootic plague)观察显示,被细菌感染的动物尸体,可能比跳蚤更适合用来解释疾病的传染方式。
关于欧洲地区鼠疫的出现、散布与消失有一种假设:带有跳蚤并受到感染的啮齿类,能够将疾病传给不同物种。最早因贸易活动而经由黑鼠(Rattus rattus)自亚洲传入欧洲;但是到了欧洲之后,又经由褐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更进一步的扩散。棕色的老鼠似乎没有传染性的功能,也没有能力将跳蚤病传染至人类身上而将其致死。老鼠的生态学中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事物,例如:老鼠的颊囊竟能和人类的互相影响。所以说起间接性的传染,或者非跳蚤的传染病,颊囊就能分析出病毒的暴发与散播,而导致几个世纪的鼠疫。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