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历史

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的凌云山栖鸾峰,位于凌云寺的南侧,因其所在地而得名嘉州大佛、凌云大佛。乐山大佛的具体始建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仅记载了一个大致的唐代“开元初”,最早是由贵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凿的佛像为弥勒佛,其目的是为了减弱该河流交汇处的水势。佛像开建后收到了人们大量的捐物捐资,当地的官员因此曾向海通和尚索贿,海通和尚拒绝,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前来索贿的官员仍然强行索贿,海通和尚便自挖一只眼睛,将这只眼睛放在盘子里递给该官员,该官员此后再无针对大佛的索贿行为。海通和尚去世后,大佛的修造一度停止。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琼担任剑南节度使,为重修大佛而捐出了20万钱的俸禄,大佛得以再次开工。天宝五载(746年)时,章仇兼琼调任户部尚书,大佛的修造再次停滞,这时的大佛仅修凿到膝盖位置,膝盖以下并未凿出。贞元元年(785年)时,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大佛得以第三次开工,期间韦皋专门捐出50万钱俸禄作为资金。贞元十九年(803年),乐山大佛修造完成,整个工期前后历时约90年的时间。为此韦皋专门撰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并将其刻在了大佛龛窟右侧的临江崖壁上。建成后的乐山大佛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坐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