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熊介绍 是一种古老的犬种,16世纪被引入到法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育工作,于1932年正式建立了该犬的品种标准。比熊犬起始于长毛犬和斑毛犬,因此得名“卷毛比熊犬”,后来简称为“比熊犬”(也有称为“比雄犬”);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巴比特犬(亦称巴尔勃犬)和水猎融犬的后裔。比熊犬的英文名称为Bichon Frise。法语为Bichon Frisé,意思指“白色卷毛的玩赏用小狗”。比熊犬是极为古老的犬种之一,尽管对于它的起源仍有许多争议,但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种白色卷毛的小狗,其祖先早在公元前就存在(起源于地中海地区)。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比熊犬是玛尔济斯犬的后代,玛尔济斯犬则来自地中海的马尔它岛,是绒毛犬品种的后代。另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比熊犬是由长毛垂耳猎犬这种小型狮子狗和另一种小型狗配种而来。比熊犬和玛尔济斯犬外形尽管有着较大差异,但的确有着共同的血缘—两者均源自于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的地中海存在的犬种。此外,比熊犬与生长在低湿沼泽地带的须猎犬有血缘关系。 |
![]() |
![]() |
活泼开朗的性格很受人们的喜欢,因此从古代开始它们就随着人们到处漂流,经常作为交换的物品被水手们从一个大陆带到另一个大陆。它们最初在西班牙大受欢迎,一般认为是西班牙水手将这种犬带到坦纳利佛的加那利群岛。大多数人认为在这个时期这种犬主要称为“坦纳利佛犬”,而不是称呼“比熊犬”这个通常的名字,因为这种犬有少许的外来特性和它日益增长的商业价值。在1300年左右,意大利水手们在航海时重新发现了这种小型犬,并将它们带回大陆,成为意大利贵族们的宠物,和那个时期的其他犬一样,比熊犬被修剪成狮子的模样。比熊犬在法国出现是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费朗西斯一世时期(1515~1547年),然而,在亨利三世(1574~1589年)的宫庭里,它大受宠爱。同样在西班牙,它也是公主们喜欢的宠物,当时西班牙学校经常将它画进油画中,在那些高雅的画中有人发现过这种犬。经过拿破仑三世的短暂宠爱之后,这种贵族犬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在1800年后期,比熊犬成为“平民犬”,出现在大街小巷,有的成为陪伴北非回教地域来的演奏风琴者,有的在马戏团表演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些养犬爱好者认识到这种犬的价值,法国的培育者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育工作。1933年3月5日,这种犬的标准(由当时法国玩赏犬俱乐部主席和他的比利时犬培育爱好者一道起草)被法国养犬俱乐部采纳。 |
鉴于这种犬有两个名字“比熊犬”和“坦那利佛犬”,当时的国际犬业联合会主席尼扎特·李门斯夫人根据此犬的特点,建议用名“卷毛比熊犬”并被采纳。1934年10月18日,比熊犬进入法国养犬俱乐部的品种谱系。国际犬业联合会承认比熊犬是法国和比利时品种,有权利在它的起源地所有国家登记。至今这种犬在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得到承认。1956年,佛朗哥·皮卡迪夫搬迁到美国中西部,在那里他们的母犬生下了在这个国家的第一头比熊犬幼犬。1959年和1960年两名犬培育者分别在美国不同地区同时获得比熊犬,从此这种犬在美国开始得到繁殖。1971年9月1日比熊犬得到杂用犬等级分类的认可,于1972年10月被美国养犬协会良种谱系正式登记,在1973年4月4日被划分为非运动犬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