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活化石鱼类
锯鳐 生活史:锯鳐科和鲨鱼是近亲,或者干脆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鲨鱼。它和鲨鱼一样古老,最早的化石见于白垩纪,也就是说它已经有5600多万年的历史了。 形态特征:属于软骨鱼,体长5.4-7.6米,最大身长可达9米,体重超过500千克。上嘴唇逐渐变得扁长,两边长出21-35对锋利的吻齿,它的“锯子”最长的可达2米、宽30厘米。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有坚硬吻齿,无鼻口沟,有鳃孔5个,腹位,位于胸鳍基底内侧。它们有2个背鳍,无硬棘;胸鳍前缘伸达它们的头侧后部;尾巴粗大,尾鳍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软骨后端有很多角质鳍条。 栖息环境:锯鳐科是暖水性底栖鱼类,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一般栖息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浅水区,有些也生活在近岸海区和江、河、湖泊的河口,栖息于水深不超过10米的浅水区域,有些进入江、河、湖泊等淡水环境中生活。甚至有些物种的锯鳐完全栖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 生活习性:锯鳐科平时潜伏水底沙上,行动滞缓,用吻锯掘土觅食,主要摄取泥沙中的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但遇到鱼群时会暴露出鲨鱼凶残嗜血的本性。它会急速冲到鱼群中用“狼牙棒”左右劈砍,遇到大型鱼类则是猛锯一通。直到猎物没有还手之力或是一命呜呼之后再进食。锯鳐科的吻锯上分布着数千个灵敏的“电子接收体”,可以探测到猎物产生的电场,从而使锯鳐很容易找到猎物的藏身之所。 分布范围: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北领地)、苏里南、孟加拉国、伯利兹、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巴哈马、古巴、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洪都拉斯、印度、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拉利昂、索马里、美国、巴林、厄立特里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马来西亚、卡塔尔、苏丹、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缅甸、斯里兰卡。 繁殖方式:锯鳐科每年秋季交配,每隔一年繁殖一次,妊娠期约5个月左右,生殖方式为卵胎生,雌鱼一次产下15-20条幼鱼,10岁左右性成熟,寿命约25-30年。小锯鳐在母体里时吻突是由一个角质套子套住,不会刺伤母体。出生后离开母体,套子就会自行脱落。2015年,科学家发现野生的栉齿锯鳐能在自然环境下处女生殖,这是第一个在自然中发现的脊椎动物进行这种无性繁殖的例子,证据充分。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4%AF%E9%B3%90%E7%A7%91/7429529 |
|
龙鱼 生活史:远在三百五十万年以前的太古石炭纪,隶属Osteoglossidae科的龙鱼便已经开始存在了。 形态特征:美丽硬仆骨舌鱼因其体型硕大扁长,躯干部覆盖着硕大而排列整齐的闪耀着光芒的鳞片;口大,口唇角有两条触须,游动时神态悠然,活像神话中的“龙”,故此得名“龙鱼”。它至今仍保留着远古时代的体型特征,素有“鱼类活化石”之称,极具饲养与观赏价值。下颌具须,体侧扁,腹部有棱突的古老淡水鱼种群。幼鱼时特征为蓝呈绿底浅红带点内金色细框,成长后浅经的鳞框会转变成金黄色,且金黄色蓝或绿底的鳞杠会达到鳞片的第五排,越过整个墨绿色的背部,其中与红发愤金的差别除了鳞片外,就是发愤部及臀鳍的差异,背及尾鳍的上半部则应呈现出深蓝色。 栖息环境:虽然金龙鱼发现于各种河流和小溪中,但它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环境,一般在春季的夜间产卵,由雄性亲鱼在口中孵化。 生活习性:龙鱼一般游弋于表层水中,以鱼虾、昆虫、甲壳虫为食,甚至包括青蛙、蜥蜴、老鼠等,也可以跃出水面捕捉蜻蜓等昆虫。 分布范围: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龙鱼可以存活18年左右,它们的生长期和成熟所用的发育期很长,一般雌鱼须6-12年,雄鱼须5-16年才可繁殖。 龙鱼是口孵鱼,雄性龙鱼繁殖时会将鱼卵含在口中孵化。孵化后雄性龙鱼会在仔鱼附近看管,遇到敌害来袭或惊吓时,亲鱼会将仔鱼含在嘴里直至危险过去。这样子会一直维持到仔鱼能自行觅食为止。
| |
鲟鱼 生活史:鲟鱼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纪。 形态特征:鲟鱼体延长,一般呈梭形。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吻长,体被5行骨板,或有时裸露。无眶间隔、前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头上骨板或有或无。尾鳍上缘有1行棘状鳞。鳍条不骨化。背鳍和臀鳍后位。胸鳍低位。腹鳍在背鳍前方。尾鳍歪形,或呈鞭状,上叶长于下叶。内头颅为软骨,仅部分骨化。左右腭方骨与筛骨区或蝶骨区不相连,与颌骨固连。有锁骨,无椎体。鳔大,镖管和食道背面相连。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 栖息环境: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生活习性:鲟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分布范围: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繁殖方式: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1.2吨。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2%9F%E9%B1%BC/4136400 |
|
雀鳝 生活史:鳄雀鳝在地球上已生存1亿多年。 形态特征:雀鳝一般体长1~2米,理论最大的可达3米。长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颌有骨板,有长长的牙齿,酷似鳄鱼长长的嘴巴。牙针状,排成数长行,适于掠获猎物。体青灰色,体表有暗黑色花纹。皮肤有硬鳞覆盖,皮坚鳞厚,皮肤粗糙。雀鳝全身长了一层菱形鱼鳞,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样异常坚硬,实际上是由无机盐组成的。许多已灭绝的远古鱼类也有这种鱼鳞。像其他远古鱼类一样,雀鳝体内也长了一个与食道相连的鱼鳔,可用来呼吸。身体被菱形的硬鳞平铺覆盖,鳞质甚硬,称为骨鳞;尾部呈圆形,是古老鱼种独具的圆尾;多数种类的口尖如鳄鱼,吻部较长,且牙齿发达锋利。 栖息环境:雀鳝是一种淡水鱼,偶尔也会游到半咸水甚至咸水中去。在古代,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淡水区域,在欧洲曾发现1.2亿年前的化石。到后来,只分布分布在北美洲及其附近。 生活习性:雀鳝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会攻击它所遇见的所有鱼类,捕食时,它会一动不动的装死,直到猎物靠近它时才发起致命的一击,然后围着被咬死的鱼转一至两圈后再将其吃掉。渔民将其视做不祥之物,因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鱼类存在。生活于湖泊和江河中。它用独特的气囊作为呼吸器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 分布范围:雀鳝生活于热带河流、美国南部湖泊、中美地区、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另外,大雀鳝属(骨雀鳝属)的种类分布于南美亚马孙流域。只生存在北美洲附近,主要产地是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分布在从墨西哥到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 繁殖方式:雀鳝每年5-8月在浅水中交配产卵,雌鱼每次产下14-20万枚卵,但只有极少数侥幸躲过天敌成功孵化,卵呈淡绿色,为粘性,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孵化期约6-8天。卵有剧毒,人类或其他热血动物不慎食用将导致死亡。雄性6岁左右性成熟,雌性则长达11年,寿命26-50年,最高记录75年。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B%80%E9%B3%9D/651108 |
|
多鳍鱼 生活史:多鳍鱼最早出现于距今6500万年的白垩纪。 形态特征:多鳍鱼属全身覆盖着厚厚的硬鳞 ,头上具有一对大的喷水孔 ,这些特征在辐鳍鱼类中被认为是十分原始的。多鳍鱼属的身体一般为延长的圆柱形,而芦鳗属的身体为鳗状,相同的是,两者身体的横截面都是前三分之一呈圆形而后三分之一变扁平 。头的横截面圆形或背腹扁平;口大,其厚唇由唇软骨支撑;具有喉板骨和膜质舌骨 。多鳍鱼类的背鳍前部被分为5-18个小鳍,每个小鳍前部都有硬棘支撑,背鳍后部由软的鳍条支持,并与尾鳍汇合 ;高度特化的胸鳍具有覆盖着鳞片的基叶 ;臀鳍两性异形:其中雄性的臀鳍增大(由于臀鳍鳍条的前后加宽),而从鳍条数量来看,多鳍鱼属的雄性臀鳍鳍条仅略多,而苇栖多鳍鱼属的雄性臀鳍鳍条数量增加明显 ;尾鳍圆形或者是尖的(在幼鱼中尤其明显) 。多鳍鱼类的鳃弓减少到只有4对 ;有一对肺,其右叶比左叶更长 ,且腹侧与食道相连 ;肠具有螺旋瓣;未成年阶段具有外鳃 。 栖息环境:多鳍鱼栖息于江河湖沼之中。 生活习性:多鳍鱼都是捕食者,主要依赖嗅觉捕猎 。其捕猎对象有鱼、陆生和水生的无脊椎动物以及两栖类 ,有时在它们胃里还能发现植物碎屑 ,但这可能是意外摄入的。多鳍鱼能吞下的猎物大小取决于其口裂大小,其中多鳍鱼属能吞下尺寸为它们体长一半的鱼,主要通过扩大口腔并突出软骨支撑的唇褶形成漏斗,用力快速地吸入猎物。 分布范围:多鳍鱼分布于东非、西非和中非。 繁殖方式:所有多鳍鱼的臀鳍都表现出两性异形,这对交配很重要:在产卵过程中,雄性的臀鳍形成一个“杯状”,而雌性将卵产于其中。然后,卵在这个“杯子”中受精,接着通过雄性尾鳍和臀鳍的快速运动而分散开来。在自然界中,产卵行为发生在植被茂密的地区,通常是洪泛平原。孵化的幼鱼倾向于等待猎物,而非主动捕猎。未成年个体具有外鳃,在某些类群中,这些外鳃能保留非常长的时间。幼鱼在最初生长较快,差不多达到该物种的特定大小以后,其生长放缓。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9A%E9%B3%8D%E9%B1%BC/1790585?fromModule=search-result_lemma-recommend#4 |
|
肺鱼 生活史:肺鱼最早出现于早泥盆世。 形态特征:肺鱼体长可达1-2米,脑颅骨化程度颇低,脊椎为软骨,鳞退化为骨质圆鳞。腭方骨与脑颅愈合,翼骨在中线相遇,舌颌骨退化,不具悬颌功能,一般不具带齿的口缘骨骼,具特化骨板。前、后鼻孔分别位于口缘及口腔顶部,肺鱼叶状偶鳍内的支持骨为“原鳍型”,由一长列中轴骨及两侧辐状骨组成。 肺鱼的牙齿很特殊,呈两列大的厚板状,齿尖向前,肺鱼用它来砸碎水底动物的甲壳。肺鱼平时用鳃呼吸,缺氧时又能用肺呼吸。南美洲与澳大利亚肺鱼都有一对肺,非洲的肺鱼仅有一个肺。肺鱼的头颅很发达,和舌弧一样,只有一部分硬骨化。肺鱼还有5对鳃弧,全部为软骨性。鳔有单鳔、双鳔之别,上面有网状隆起,由短的鳔管与食管相通。澳洲肺鱼具单肺(鳔),鳃盖较大,缺氧时,可到水面用嘴吞进空气,压入肺(鳔)内,但不能完全脱离水而在空气中生存。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的鳞片细小,身体是鳗状,有两个对称的鳔。肺鱼在幼鱼时期具有外鳃的生理特征,随着生长变化虽然还会保留下来,但已经逐渐变小、萎缩。它们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 栖息环境:美洲肺鱼在南美大陆分布较广,但以巴拉圭地区浅水水域最为常见。非洲肺鱼被分为四个不同的物种,主要分布于非洲赤道附近地区的河流和大湖中,在河流完全干涸时在河床淤泥中做洞,以休眠状态度过长达6个月的干旱季节,完全脱离水,在空气中存活。 生活习性:肺鱼除了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之外,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生理现象——夏眠,在原产地的自然环境中,每当旱季到来的时候,降水稀少,沼泽里的水干涸了。这时,肺鱼便立即钻进了泥地里,将身体卷曲起来,直到尾巴快弯到头部为止。停止摄食并将身体各个器官的消耗量降到最低点,进入一种休眠的状态。它们身体的表皮上渗出一层粘液,使自己的身躯同泥洞间涂上了一层衬里。嘴的四角也由这种粘液结成了像个圆形的漏斗,留有一个小孔洞直通外面,让空气进到里面,用“肺”来进行微弱的呼吸。肺鱼能在泥洞里生活上好几个月,不吃不喝,依靠自己体内储备的脂肪来维持生命。直到雨季的来临,当河床重新泛滥的时候,它们又会复苏过来,破土而出,进行正常的生活。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使肺鱼得以在极为干旱的地区生存。肺鱼的视力并不发达,但嗅觉灵敏,同时身体上会发出微弱的电流感应周围的生物,因此,在投饵时,它们会做出灵敏的反应。食性狭窄,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与植物碎屑为主,主要是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幼虫、蠕虫等。 分布范围:美洲肺鱼分布在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巴拉圭、秘鲁和委内瑞拉。非洲肺鱼分布在非洲,澳大利亚肺鱼分布在澳大利亚昆士兰。 繁殖方式:在自然环境中,肺鱼都会在每年的雨季进入繁殖季节,而产自非洲比干比亚的肺鱼则会在夏眠结束后出现,并于每年的1、2月或8、9月份开始产卵,这也是因为此时正是降雨和河床犯滥的原因所致。一般鱼类都是在水中产卵,而肺鱼则把卵产在泥巢中,肺鱼的巢实际上就是从泥里掘出的长约一米的小隧道。雌肺鱼把卵排出后,由雄肺鱼负责看护。为了使后代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雄肺鱼的腹鳍一到繁殖期时,就长出了许多富有微血管的细长的丝状突起,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这些丝状突起释放到水中去,以利卵子的正常发育。澳大利亚的肺鱼8-12月产卵。繁殖是随着天数的增加而开始的,并不取决于降雨或水的化学成分。尽管河沿岸存在众多适宜的环境,但选择方式尚不清楚,因此澳大利亚肺鱼以惊人的特异性选择产卵场。卵具胶质膜,无粘性。卵产于植物中间,一部分沉入水底。肺鱼的每个发育阶段的长度差异很大。在与大型植物凝结的浅水中,卵的持久性最高。产生的每个卵都被包裹在“卵白线”和三层果冻膜中。卵裂迅速发生,并在36小时后形成大胞囊。大约3.5-4.5天后,小囊泡形成,并在7天左右产生大量充满液体的囊胚腔后发生内陷。在大多数情况下,“排卵期”发生在第二天,在接下来的两天内出现神经元。4-6天后,随着头部开始向前延伸,头部结构开始出现。在孵化之前,肺鱼会表现出色素沉着,并出现侧线系统。同样在发育的这个阶段,身体的比例以及嘴和背鳍的位置发生变化,并且肛门前鳍也开始生长。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2%BA%E9%B1%BC/462004#1 |
|
巨骨舌鱼 生活史:巨骨舌鱼最早出现于一亿年前。 形态特征:巨骨舌鱼是骨舌鱼目骨舌鱼科的淡水鱼类。巨骨舌鱼体形巨大,成体长度可超过2.5米,最长达3米,重量最高达200千克。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 栖息环境:巨骨舌鱼常栖息于淡水河里,在天然的澙湖和亚马逊河流水流缓慢的河段里,是南美大陆最大的淡水鱼。 生活习性:巨骨舌鱼生活在世界上最原始的热带丛林水域中,主要以小鱼为食,但偶尔也捕食蛇、龟、青蛙和昆虫、甚至也会捕食小鳄鱼。由于天气酷热、水含氧量降低的情况下,巨骨舌鱼需要不时地浮出水面吞咽空气来呼吸。旱季时,巨骨舌鱼靠在泥沙里钻洞来自保。巨骨舌鱼具有强大的蛮力,利用尾巴作为武器,可以轻易击倒成年的男性,并击碎骨骼造成大量内伤。 分布范围:巨骨舌鱼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巴西、圭亚那和秘鲁。 繁殖方式:巨骨舌鱼像鲑一样在浅滩产卵。在低水位的8月份,巨骨舌鱼聚集在湖泊和河道。12月至3月本繁殖季结束。产卵期为1-5月,每次产约16万个卵,分数次产下。卵约3-5天就可孵化。此时雌性通常独自离开,而雄鱼留下保护幼鱼。雄鱼的尾部变成红色保护卵及照顾刚刚孵化的幼鱼是雄鱼。幼鱼的头是黑色的,雄鱼的头也是黑色的,所以幼鱼常围绕着雄鱼的头周围而不愿离去。雌鱼也在周围游以追赶可能的敌人。幼鱼在父亲照顾下大约三个月,多样化的饮食包括昆虫,鱼仔等小生物。随着洪水退去,成鱼和亚成年鱼才分开,后迁移到湖泊和河流。4-5岁性成熟,养殖的巨骨舌鱼寿命15-20岁。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A8%E9%AA%A8%E8%88%8C%E9%B1%BC/2230557 |
|
弓鳍鱼 生活史:弓鳍鱼最早出现于二叠纪。 形态特征:弓鳍鱼身体细长、圆柱形,头部圆锥形,尾鳍是圆滑的短歪型尾。胸鳍和腹鳍较小,腹鳍位于身体总长的中点处,背鳍长,有42-53根软鳍条,前端起点位于身体总长的1/3处,背鳍在身体运动时做竖直的闪动,是弓鳍鱼前进的主要动力来源,臀鳍有9-12根软鳍条,前端起点对着背鳍中点处。头部腹侧覆盖一个大的中喉板和10-12对鳃盖条。牙齿粗壮锐利,形如狗牙,包在嘴唇内。弓鳍鱼成年体长可超过1米,雌性个头比雄性大,通常雄性成年体长50-65厘米,雌性成年体长65-70厘米。体色方面,背部和两侧是暗橄榄色到棕色,有深色的网状条纹以及其他伪装的图案,腹面奶油色,偶鳍为鲜亮的绿色,背鳍具有规则深色横条纹,尾鳍具有不规则深色竖条纹,成年雄性在尾鳍基部上部有一亮眼的黄色至橙色外圈的黑斑,成年雌性不具有或不显眼 。 栖息环境:弓鳍鱼生活在亚热带15℃-20℃的淡水中,喜爱水草丰茂、流动缓慢的水域如沼泽、泥泽、湖泊、池塘和低地溪流的回水地。 生活习性:弓鳍鱼耐高温,随着温度升高会减少自身代谢活动,甚至可以夏眠,体内缺氧时能够把头伸出水面用口呼吸从而度过高温,有研究得出弓鳍鱼能够存活的最高温度35.2℃。底栖,机会主义者,潜伏在水草中依靠视觉和嗅觉通过张大嘴吞水捕食其他鱼类、虾类、蛙、昆虫等雌性比雄性平均寿命长,被报道的弓鳍鱼最长寿命30年,最大体重9.8公斤。 分布范围:弓鳍鱼只分布在北美,主要在圣劳伦斯河-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 繁殖方式:。弓鳍鱼产卵季有明显的迁徙倾向,由雄性亲本在迁徙地筑巢。通常在傍晚和黎明交配,晚上产卵,卵具有粘性,黏附在植物根系或水底腐烂的植被上,卵在9天内孵化,刚孵化的仔鱼长8毫米。直到粘连组织被吸收仔鱼才能自由游动,期间由雄性亲本守护。幼鱼以微小的甲壳动物和昆虫等为食。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93%E9%B3%8D%E9%B1%BC/1792326 |
|
古代蝴蝶鱼 生活史:古代蝴蝶鱼最早出现于侏罗纪。 形态特征:口大,口内具齿。鳃孔大,鳃盖条8。体被圆鳞。侧线完全。鳔和迷路之间不连。椎骨30。背鳍位于体的后部。臀鳍比背鳍大、始于背鳍的前下方,后部与背鳍相对。胸鳍很发达,成翼状。腹鳍位于胸鳍的下方,前部鳍条粗壮和延长。尾鳍中部鳍条扩大。体淡黄绿色,鳍具有黄褐色斑点,鳞具有闪烁光泽。严格来说它的外观并不能算是引人注目的,更不用说是惊艳了。这 种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会飞。强健的尾部使它们可以跳出水面,发达的翼状胸鳍使 它们可以滑翔于水面上,就像鸟一样。当遇到捕食的昆虫,能跳出水面,作短距离滑翔追捕。 栖息环境::古代蝴蝶鱼栖息于湖和河的上游流域。 生活习性:古代蝴蝶鱼是一种奇特的鱼类,特别是它的食性更为奇特,在水底的食物,它是不会进食的,只会食水面上漂浮的食物,它跃出水面短暂滑翔就是为了食水面附近树叶,捕捉枯枝上的昆虫等。 分布范围:古代蝴蝶鱼只分布在非洲西部。 繁殖方式:古代蝴蝶鱼是口孵鱼,雄性古代蝴蝶鱼繁殖时会将鱼卵含在口中孵化。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4%E4%BB%A3%E8%9D%B4%E8%9D%B6/1177751 |
|
非洲骨舌鱼 生活史:非洲骨舌鱼最早出现于距今3亿多年以前的远古石炭纪。 形态特征:非洲骨舌鱼体长40-80厘米,最大长度达100厘米,体重达10.2千克。头部至背鳍不是呈水平状,而是有弧度,没有胡须,且尾鳍较小,没有亮丽的鳞片,颜色为橄榄色带些灰色,而非黑色。通体深灰色,头部钝圆,吻端位,上唇长于下颚,且无须。 栖息环境:非洲骨舌鱼栖息于河的开放水域。 生活习性:非洲骨舌鱼吃食特性与一般龙鱼不同,因它没有牙齿,杂食性,主食水草、水蚤、小虫。吃食亦可由鳃部进食即由鳃部作过滤,经由分泌粘液吸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送入背中,为其奇特之处。须注意的是此鱼不吃小鱼而是吃浮游生物,像轮虫、红虫等等。它的第四、五腮面的上部是螺旋状的类似于迷宫科鱼类的呼吸器官。幼鱼栖息在沼泽植被生长的地方,成鱼栖息在开放水域,能容忍含氧量低。 分布范围:非洲骨舌鱼分布于非洲尼西部及中部。 繁殖方式:非洲骨舌鱼在繁殖期间,会找寻圆形枯木或树枝水草筑巢,通常巢径约1米,水深20-60厘米,卵径约0.25厘米,孵化时间约二天,由雌雄二鱼一起照顾。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E%E6%B4%B2%E9%AA%A8%E8%88%8C%E9%B1%BC/19388709 |
影片
感想
第一次做电脑报告终于是做完了。做报告的途中困难重重,经常是做到一半就忘了要打什么代码或者就是代码打错却找不到哪里出错。这次报告的题目我选择做十大活化石鱼类是因为我有养鱼自然会被这种从恐龙时代幸存到现代的活化石鱼类所吸引。但选择这个题目带来的困难就是有些活化石鱼类资料特别少,需要辗转多个网站才能找完。这次的电脑报告也让我更了解这些自带狂野气息的活化石鱼类为了在残酷的恐龙时代而进化各种独特技能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