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宫(泰语:พระบรมมหารชวัง,皇家转写:Phra Borom Maha Ratcha Wang)是泰国扎克里王朝最早建成的王宫,位于曼谷拍那空县,自1782年以来,一直是泰国(暹罗)王室的公定居住地点。在1925年以前,是暹罗王室和朝廷的所在地。如今,大皇宫是泰国王室举行重大典礼及接见国宾的场所,亦是曼谷的地标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大皇宫坐落在拉达那哥欣岛西南部的昭披耶河畔,整个区域大致呈长方形,由白色宫墙包围,占地面积21.84万平方米,是由宫殿、佛寺、楼阁、广场和园地组成的建筑群。大皇宫分为外廷、中廷、内廷、花园,及一处王室寺庙玉佛寺,共五个部分:外廷主要是公共建筑;中廷包括摩天宫殿群、节基皇殿群、兜率皇殿群;内廷是后宫所在。其中,玉佛寺、中廷和外廷的一部分开放参观,数个宫务部门仍在此办公。大皇宫于1782年由拉玛一世下令修建。拉玛一世创立扎克里王朝,取代吞武里王朝,并将都城自吞武里迁至昭披耶河对岸,即今日泰京曼谷。之后,大皇宫又经过诸代国王的修葺扩建,尤其是在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统治期间,建起多座有欧洲风格特点的宫殿。1925年,暹罗王室基本迁出大皇宫,迁至律实宫等城外宫殿。1932年,暹罗发生立宪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大皇宫不再是政府机关的办公地。 大皇宫在泰语中称为พระบรมมหาราชวัง(Phra Borom Maha Ratcha Wang),意为“圣至大王宫”。最初名为พระราชวังหลวง(Phra Ratcha Wang Luang),พระ(Phra)是尊称,音译“帕”“拍”或“披”,意为“神圣”,ราชวัง(Ratcha Wang)意为王宫,หลวง(Luang),意为“大”或“王家”,音译“銮”。到拉玛四世时期,正式改称为今名,前缀添上两个词:บรม(Borom),意为“至”“极”,梵文汉译波罗摩;มหา(Maha),意为“大”,梵文汉译摩诃。 1782年5月6日,暹罗国王拉玛一世下令在曼谷的拉达那哥欣岛修建新王宫。拉玛一世原名通銮,原是吞武里王朝的将军,于1782年废黜吞武里王郑昭,即位为王,并将都城从原本位于昭披耶河西岸的吞武里,迁至东岸,即今日之曼谷。曼谷王城以人工开凿的运河同东侧的土地隔开,成为人工岛,定名为拉达那哥欣岛。吞武里的王宫建于1768年,规模较小,且两侧分别为黎明寺和莫利洛甲亚兰寺所堵截,难以扩建。新宫选址在拉达那哥欣岛西端昭披耶河畔,划定一处方形区域,南邻卧佛寺,北邻玛哈泰寺。此地原本是华人街区,为修建新宫,拉玛一世下令将华人向东迁至王城外,新的华人街区就在今日的三攀他旺县三聘街一带。动工之初,暹罗的财力和物力匮乏,宫殿全由木料搭成,有些建筑仅以粗糙的木栅栏包围。1782年6月10日,举行迁都典礼,国王正式迁入新宫。三日后的6月13日,国王在此登基加冕,开启暹罗历史的拉达那哥欣时代。之后,拉玛一世不断修缮新宫,将木构宫殿改建为砖石构,并重建宫墙、要塞、城门,兴修王家佛寺玉佛寺,供奉国宝玉佛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