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海港

维多利亚海港

维多利亚港(简称维港,英文:Victoria Harbour)是香港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
由于港阔水深,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香港亦因而有“东方之珠”和“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
维多利亚港被英国人相中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当年英国占领这个海港时,正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因此得名.
后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从清朝中将香港割让,并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建设香港,做为基地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
维多利亚港一直主导香港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大城市的关键之一。
维多利亚港位于维多利亚海峡近岸,港区海底多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海港水面宽阔,从东边入港口的鲤鱼门到西边的汲水门,面积达6000公顷,吃水12米的轮船可以自由进出。
海港的西北部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运输中心--葵涌货柜码头。繁忙的渡海小轮则穿梭于海峡两岸之间。
乘坐已有百年历史的天星小轮,一个繁荣璀璨的美丽海港尽入眼帘;熙来攘往的船只,升降频密的航机,泊在港湾的国际邮轮,瑰丽壮观的会展新翼....

历史

1841年,英军登陆香港。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后,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4月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
香港可供发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开埠以来,政府多次集中在维多利亚港进行填海工程。
后来,填海工程由原来的港岛西,及后扩展至整个香港岛及九龙,以有利香港发展。
因香港为亚洲的重要港口之一,在20世纪初至1970年代,造船业亦十分发达。
当时,香港拥有亚洲其中两个最大规模的船坞,分别是位于鲗鱼涌,由太古洋行开设的太古船坞,以及位于红磡的黄埔船坞。
船坞雇用的工人数以千计,造船技术和出产船只的排水量皆与日本齐名。
自1970年代起,香港的航运业开始衰退,地产业则开始起飞。两所船坞分别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其后在青衣合作开设香港联合船坞.
香港开埠以后,英国皇家海军在中环设立海军基地,现时该地段已发展成新政府总部。
1990年代中期,海军基地迁往昂船洲。香港由于是自由补给港,又位于东南亚与远东航道的中心点,所以在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维多利亚港常有英国或美国军舰停泊,1997年后亦有不少美国军舰来港补给。舰上官兵留港期间,多到湾仔等地消遣。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