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之一
锋利无比,切割如风 - 钺
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军师指挥权。《说文》上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书·顾命》上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释名·释兵》上曰:“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分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搆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
汉刘熙《释名·释兵》:「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释名:使用钺的武将,必定是肩负着荣耀的使命,堂堂正正地扫讨天下。)
春秋战国时,钺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这是因为刀剑广泛应用在战场,而使笨重的钺退伍了。
定义
钺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为主。《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钺为窄,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艺全书》载:钺头较斧大之三分,钺杆比斧杆约长50厘米。此外,还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称为钺。斧钺本无巨大差异,惟钺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钺头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钺斧可并用也。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
构造
刀身
刀刃
刀背
手柄
刀头
护手
尾部
刀身
钺的主要部分,通常较宽且锋利,设计用于劈砍和切割。刀身的形状可能是直线或弯曲,根据不同的设计风格。
刀刃
刀身的边缘部分,通常经过精细打磨,以确保锋利,适合于高效的切割和劈砍。
刀背
指刀身的非刃侧,通常比较厚,可以增强刀身的强度和稳定性。
手柄
钺的握持部分,通常较长,提供良好的抓握感。手柄可以是木制、金属或其他材料,设计上注重舒适性和稳固性。
刀头
位于刀身顶端的部分,可能有特殊设计,例如尖锐的突起或装饰,增加美观性和威慑力。
护手
一些钺在手柄与刀身之间可能有护手设计,提供额外的保护,防止手滑落或被敌人攻击。
尾部
有些钺的手柄末端可能有特定的设计,如锤头或钩状部分,用于增加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