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之一
锋利沉重,突刺破阵,骑战利器 -


槊,汉语词语,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即长杆矛,同“矟”。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槊出现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发展为。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槊[shuò]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多为骑兵冲锋时使用,是长矛的重型加长版。槊通常重量10KG以上,长2~4米,锋刃长达50-60厘米,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骑兵既可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

槊出现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发展为主要的骑兵武器,后没落于宋朝。汉唐以来,武将往往以持槊为出身高贵世家的象征。唐代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世以"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气概。

槊种类很多,可分为马槊,步槊和杂槊三个种类。善用槊的武将主要有高敖曹、尉迟恭、程知节(程咬金)、秦琼、李存孝、张弘范等。汉朝重戟,所以骑兵和步兵多有执戟。但随着骑兵的发展,尤其是马甲的发展,使得骑兵对武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骑兵战斗的需要,马戟由铜质改为铁质,又改变了形状。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铁戟可以看出汉代戟刺已经加长,刺锋更尖锐。而马具的完备使得骑兵的格斗动作更加灵活,近战的格斗兵器成为了骑兵的主要兵器装备。东汉以后,铁矛取代了铜矛。当时骑兵专用的一种长矛,被称“矟[shuò]”(shuo去声),通“槊”。《释名·释兵》记载:“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7][8]到了汉末魏晋时期,马槊日渐重要,形成排挤掉马戟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人马的防护能力都大大提高。史书记载刘裕北伐,要 “别赍[jī]大锤及千余张槊,及战时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穿三四虏”。面对精良的防护性装备,得采用最锐利的槊,而且还要以大斧等槌其后才能奏效。这反映了铠[kǎi]甲的制作工艺改进,防御能力提升,戟的枝虽有叉刺的功能,但穿透力并不强,因此戟的杀伤能力远逊于开两刃的槊,而戟由于小枝的存在不利于贯穿,且小枝的钩啄功能在马战并无太大作用,因此就逐渐成为仪仗用具。而南北朝时期新式马槊长二丈四尺,尤其是刃部增长至 50-60 厘米且制成两面,就是为了能够造成强大的贯穿伤。

另一方面,马槊代戟另一个原因是制作工艺。 从锻造工艺上看,为戟锻制用作突刺使用的枝,工艺较制作两刃槊更为复杂。 作为制式兵器,简易的制作工序省时省力,更适合大规模制造,因此槊较之工艺繁复的戟更适合战争需要。

中国宋朝之后,由于失去了马匹的产地,没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槊已无用武之地;而槊的制作成本高昂,相比宋军王牌武器强弓,一杆槊可造十张强弓;再者,宋朝之后,文人领兵,世代门阀不再掌军;最后,宋朝对付强大骑兵军团的方法是“以步制骑”,成本低廉的制式长枪与强弓硬弩成为了主流装备。所以,槊最后在宋朝只作最高级别的仪仗使用。


定义

槊与枪的区别: 首先,从长度上来看,槊的长度与枪相比,要长得多。在远距离的骑兵作战中,要想保证足够的攻击范围,这就需要武器具有足够的长度;如果槊的长度太短,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来到马下,那么骑兵落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而槊由槊锋与槊杆两部分组成,槊锋的锋刃可以达到五十到六十厘米,大大超过了枪刃的长度。

枪则是由枪刃、枪杆、枪缨和枪纂构成,每一个部分都各有用处,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枪的枪刃短而锋利,这是为了保证使用者能够在精准且发挥最大杀伤力的情况下攻击对手。正是因为枪刃足够短小,所以在刺向对手时,士兵可以将所有力量都放在枪锋上,给敌人造成巨大伤害。

其次,槊的杆身不仅比枪要长,而且更粗、更硬,这是由槊的使用技法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骑兵在战争中使用槊的时候,最常用到的技法是:劈、盖、截、拦,它既能在敌人来袭时进行防守,阻挡敌人的进攻,又能在较远的距离中给敌人致命一击,出其不意。
然而,这些技法都要求武器本身具备一定的硬度,因为这些技法动作施力较大,如果武器本身不够坚硬,那么很容易出现因用力过猛而被折断的情况,影响作战。甚至,为了获得更强的攻击力,有的时候也会用铁代替木头制作槊杆。如,王彦章将军的槊就是用铁所制,还有明末著名的军阵用槊大师石敬岩也特别钟爱铁槊。

与槊不同,在战场上,枪更常用于投掷杀敌,有点儿类似于箭的作用,这就要求枪要轻巧便捷,所以武器制造者在打造枪之时往往会选用材质较轻的木头,同时减少枪身的维度。如果枪身太重的话,使用者无力掷出,枪也就失去了攻击的作用。

再者,槊与枪的头部大不一样。 槊的头部小且钝,但是锋刃上面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马槊锋刃如同宝剑一般,有八个面,威力无穷,能够迅速地卸下敌人的铠甲。无论是普通的鱼鳞甲,还是稍好的明光甲、或者锁子甲,在槊的面前都是不堪一击。
而枪则以尖头利刃闻名,枪的头部较长,而且锋利无比。这是由于枪主要用于劈砍和刺杀,枪头越长,越是方便劈杀;枪头越尖而锋利,则刺杀之时的威力更大。
而且槊在制作时通常会打造一个“留情结”,“留情结”听上去似乎温情脉脉,实则凶残无比。因为“留情结”可以让骑兵在使用马槊贯穿敌人时,依然可以自如地取出武器,防止因为拔不出槊而延误下一波攻击。如此看来,“留情结”不但不“留情”,还很“无情”。


构造

槊头

槊杆

槊尾


槊头

槊头由铜、铁等金属制成,其前端尖锐,两侧开刃,类似于短剑。槊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刃、矛刃长度,既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槊头的后端呈铁管状,用于插入槊杆。有些槊头的刃部下方设有突结,称为“留情结”,其用途是在战马高速冲锋时,槊头刺击对手后被对手的身体阻挡,从而不会贯穿对手,有利于将槊从对手身上拔出。


槊杆

槊杆主要由铁杆、木杆、竹杆制成。木杆的取材以韧性强的拓木为最好,其次是桑、柞、藤木,最差得用竹杆。木杆需要先用油浸泡约1年的时间,使其不变形不开裂,然后阴凉处风干数月。表面涂以虫胶、鱼鳔胶或猪皮胶,再缠绕麻绳。浸入桐油,待麻绳干透,刷以大漆封闭,再裹以细葛布。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之后,将木杆的首尾适当进行削细,以便将槊头安装在槊杆的前端,槊尾安装在槊杆的后端。然后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住槊,整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骑在马上握持槊,才能得心应手。只是制作这样精良的整支槊,要耗时3年,并且成功率仅有4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身份象征。

槊尾

槊尾通常设有金属制成的圆锥形套尾,古代文献上称其为“鐏”。有些槊的鐏呈三棱形,可用于击打对手。



十八般兵器 - 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