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之一
攻守兼备,长兵之首 -


殳(棍)之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毒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故别种兵器,或全用铁制,或铁器而以木为柄,惟殳则完全木质,且搆造亦异常简单,自首至尾,并无机括,不过一浑圆坚质之木杆耳;于此可见古时各事之简单,而原人之无机械心也。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盖亦视人力而为标准者;其实多用檀枣栗桧等木为之,或取其坚实,或取其柔韧,总以不易损折者为上品;若白蜡杆等,后已嫌其太軮矣。

殳法初无一定之组织,任意扑击耳,后人实创之,惟嫌其太长,使展不甚便利,故改为八尺,易名为棍,后又以人体之长度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间而止,名之曰齐眉棍,始有棍之传世。按棍之有法,实始于魏;孝文时沙门跋陀入少林寺,始以棍法传入,惟非僧不授;唐之昙宗,宗之明性,又继其宗派而阐发之;故少林寺僧,至今以棍法为护教之祖,秘而不传,而世之言棍者,亦莫不崇少林,于此可见殳法乃出自禅家与拳术有相击之关系矣。且今之人,皆知有棍而不知有殳,盖因其更名巳久;而长短又绝不相同,即虽知有殳,而疑为与棍非一物,其实棍之制,则由于殳,殳之法创于棍,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至于矜奇眩异,而必谓之二物,而殳另有其法,则我又不知殳法之果何在而创自何时也。


定义

棍也被称作“棒”,中国武术器械裡的一种,屬長兵器。长度约为1.3-2.6米(齊眉棍、七尺棍、九尺棍),也有的长达4米(丈二棍,又稱「殳」),截面一般为圆形,粗细以单手能够把握为准。棍的重量通常约为数千克,用坚硬木杆制成,如中国宋朝军队常用的“杆棒”、“白棒”等;也有一些棍用金属制成,重量较大,可达数十千克,称为“铁杖”、“铁掊”,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金箍棒。棍是近战搏斗兵器,它的攻击范围大于刀、枪,自古有“棍扫一大片”的说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钝器伤和淤伤,其杀伤力比刀、枪等要小。


历史

棍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也是最早被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在明朝的抗击倭寇斗争中,一些地方的僧兵就曾经大量装备铁棒作为武器,有效的压制了倭寇长刀的威力。


棍的种类


长棍:通常指长度在1.5米到2.5米之间的棍子,适合远距离攻击。
短棍:相对较短,便于携带和灵活使用。
双棍:两根棍子同时使用,形成交替攻击和防御的效果。
三节棍

棍的材料


木材:传统上,棍多由硬木制成,如铁梨木、楠木等,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用性。
金属:现代武术中,也有使用铝合金等材料的棍,重量轻,便于携带。
竹子:竹棍轻便,适合初学者练习,但耐久性较差。

十八般武器 - 棍


棍法